與天地通電的人體經絡
我們的身體跟電器一樣,也要用“電”,這裡的“電”就是能量。當你感覺渾身沒勁時,就說明身體的“電壓”太低了。一個人生病時間長了,或者上點年紀,經常會有吃東西沒味兒、臉色不好、無精打采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經絡的電強度減弱了,儲備的能量不夠了。那怎樣為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電量呢?
首先看一下我們身體裡的能量是怎麼轉化的。脾胃是我們身體的“能量轉換器”,它負責把吃的東西轉化成能量,就像發動機把汽油轉化成汽車動力一樣;經絡則是隱藏在我們身體裡面的“電線”,負責把脾胃生成的“電”運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去調節各個臟腑。如果它不能及時運走脾胃的“電”,這些“電”就會在脾胃裡面堆積,使脾胃功能減弱,同時其他得不到“電”的器官會因“供電不足”而使應有的功能發揮失常。
因此,要保證我們的身體正常運行,首先要確保“電源”的充足,也就是要保證我們吃的東西能順利地轉化成能量。跟脾胃關係最密切的是哪條經?毫無疑問,胃經。只要每天敲胃經,就能保證脾胃的正常運行,“電源”自然充足。
如果說經絡是電線,那穴位就是電線上的敏感點,刺激這些敏感點,就能調整這條線的功能。你可能會想,離臟腑近的穴位當然跟臟腑關係密切,而那些離臟腑遠的穴位能有什麼作用呢?遠端的穴位就好像蓄電池,是經絡蓄電的地方,有很好的疏通經絡的效果。比如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人一定要按胳膊的內關穴,也稱救命穴,效果真的令人稱奇。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穴位,手掌向上舉著,從手腕向下量三個指頭的寬度,兩條大筋之間就是內關穴。
臟腑器官有病了,與此相對應的經絡也會導致身體裡電量的改變,破壞體內電流平衡,這時敲或者揉經絡,可直接導致經絡、穴位的生物電阻、電壓變化,從而可以使體內的電流暢通無阻,協調臟腑功能。比如感到餓卻吃不下東西的人是腎經的電量低,是腎陰不足,虛火上犯於胃導致的,也就是水不夠火就上來了,火大了就想吃東西,但是這個火是水不夠引起的,人還是虛的,屬於動力不足,當然吃不下。遇到這種情況就得每天敲腎經。腎經在腿的內側,敲的時候有酸痛的感覺就對了。
同樣,身體上一條經絡電量低的時候,也會直接影響皮膚或者皮下,敲經絡的時候能體會得到,在經絡走行上出現皮膚鬆馳、凹陷,或者有壓痛、摸起來有米粒或硬條索一樣的東西,這就是身體告訴你有問題了。比如當你按壓肺經時(肺經在手臂陰面靠拇指的那條線上),突然發現與平時按壓的感覺不一樣,感覺特別疼,或者在那條線上有小結節,那就是提示你的肺經電量異常,將會得感冒或咳嗽。不過沒關係,只要你持續按壓肺經,把疼的地方揉開,呼吸系統的病就很快沒了。如果手陽明大腸經的電量不正常了,就會出現牙疼、脖子發僵、肩不能往上舉、胳膊疼、食指疼等不舒服的現象,這時就要敲大腸經。大腸經很好找,只要把左手自然下垂,把右手拿過來敲左臂,所敲的地方就是大腸經。
五官七竅也和經絡有對應關係。例如,肺經通鼻,肺有疾病,容易影響鼻功能,這時就要敲肺經;肝經通眼睛,容易影響視力,家裡有近視的小孩,可以經常給他敲肝經,就是敲小腿內側。它們的功能是互相影響的,一個臟腑器官有病,整條經絡都會異常,例如循經皮膚病就是與此有密切關係的一條經絡有病造成的。
經絡電使全身經絡的運行路線相對穩定。當臟腑功能失調,經絡電阻增高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血紊亂,不通則痛時,就會導致身體產生壓痛點“阿是穴”無規律地出現。這也體現了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,所謂牽一痛而動全身。中醫講究整體,通過使用經絡,對身體內的組織器官進行調節疏通,補其不足,減其過剩。這種自我調節是人體本身俱有的偉大功能,只不過需要我們通過刺激、點撥經絡來喚醒它罷了。
知道了人體這個大的用電器是怎麼工作的,也知道了人體經絡線路的重要性,我們就要好好維護上天建造在我們身體內的網絡,這樣才不辜負生命的本義。
經絡是人體的活地圖
中醫認為人的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,好比一棵大樹有樹幹還有分出去的枝葉。經,有“徑”的含義,也就是路,指的是大並且深的直行主幹;絡,有“網”的含義,好像網絡一樣,指的是分支,小並且淺的橫行支脈。經絡就像身體內深淺不一、縱橫交錯的溝渠一般,運行著氣和血,使人的生命能夠延續。只有把這些溝渠打掃乾淨,讓氣血暢通無阻,人的身體才不會出現問題。為了預防我們身體疾病的發生,為了及時知道身體哪兒堵住了,我們就得先知道經絡到底在哪兒。
☆十二正經如江河,奇經八脈是水庫
經絡的主體叫經脈,就是運行氣和血的主要道路。當然,人體不像樹那麼簡單,只有一個主幹,人體的經脈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。這十二正經是主幹,要向外分出“分支”來聯絡四肢軀幹的皮肉筋骨,它們向內深入到胸腔、腹腔,上行到頭,是胸、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,主要作用是溝通人體的內臟,並加強經脈與經脈之間的聯繫,有“別行之正經”之稱。
如果說十二正經是奔流不息的江河,那奇經八脈就像水庫一樣。平時十二正經的氣和血奔流不息時,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;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,奇經八脈這個水庫儲存的“水”就會補充到江河中;相反的,十二正經氣血太多了,太洶湧了,“水庫”也會增大儲備,使氣血流動過來,只有這樣,人體正常的功能才會平衡。這個道理說簡單點就像防洪抗旱,而從醫學上來說,奇經八脈對全身經脈實際上起著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。總之,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互調節、相互配合,才能保證人體的平安無事,就像土地要跟大自然的降雨配合才能保證莊稼的收成一樣。
☆如山溪小河流一樣的十五絡脈及其連屬部分
絡脈是經脈分出的淺層分支,其中較大的主要有十五絡,相當於比較粗的樹枝。主要在人的四肢以及軀幹的前面、後面、側面。十五絡還向下還有分支,起聯絡溝通的作用,能夠加強它上面和它下面兩個層次之間的聯繫。十五絡在人體內的走向有向裡向外兩個方向,所以它能夠加強表裡的聯繫,促進表裡氣血的流通。絡脈再分出的更細小的分支稱孫絡,一般浮現於皮膚表層。肉眼可以觀察到的叫浮絡、血絡,它們就像人的微循環系統,縱橫交錯,愈分愈多,愈分愈小,最後彌散在全身。
綜上所述,人體的經絡是有主幹有分支的,這些分支又都相互交叉聯繫著,默默地為人的身體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除了經絡以外,還有跟經絡相聯繫的部分,叫經絡的連屬部分。人是立體的,所以這種連屬包括向內和向外兩大部分。
☆五臟六腑——人體的蓄水池和輸送管道
什麼是五臟六腑呢?中醫將內臟統稱為五臟六腑。 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素問?五臟別論》說:“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”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是五臟,是實質性器官,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貯藏氣血精津液,也就是生成並儲存人體的所有精華;小腸、膽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為六腑,是空腔性器官,其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穀,傳化和排泄糟粕,簡單說就是消化食物,排出廢物。所以,五臟好比蓄水池,六腑就是輸送管道。
根據現代醫學理論,上面說的六腑大都是屬於消化系統的,這跟幾千年以前沒有解剖基礎的中醫的看法竟不謀而合。
前面說過,陰陽學說和整體理論是貫穿整個中醫的。中醫把五臟六腑看做一個整體,這個整體又可以分成陰和陽,也就是臟和腑。可能有人會問,為什麼臟是陰?腑為什麼不能是陰呢?陰,很容易聯想起陰天黑夜之類,它們的特點是陰暗的、安靜的、抑制的、內守的……這跟臟的特性功能相符;同樣,陽讓人想到陽光、運動、向外的、活躍的等等,這跟腑的特點符合。
有人說中醫是沒有理論支持的,僅僅靠經驗治病。其實這些理論不都是最直接的邏輯推理,最簡單的知識嗎?生活是最好的老師,自然蘊涵著最高深的哲理,只是有些人視而不見罷了!
☆經絡是五臟六腑的鏡子,更像是一對同氣相求的孿生子
現代研究發現,經絡循行的部位與絡屬的髒腑有神經上的聯繫,所以它們之間的病理現象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這種聯繫,對不懂中醫的人而言,可能認為是毫無根據的。例如明明牙疼為什麼按手上的穴位?胃疼卻要按腳上的穴位?這不是南轅北轍嗎?但從經絡的原理來看,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同氣相求,血緣相通,有不可分割的關係。
具體來說,心經屬於心臟,絡於小腸;肝經屬於肝臟,絡於膽;肺經屬於肺臟,絡於大腸;腎經屬於腎臟,絡於膀胱;心包經屬於心包,絡於三焦;胃經屬於胃,絡於脾;大腸經屬於大腸,絡於肺;小腸經屬於小腸,絡於心;膽經屬於膽,絡於肝;三焦經屬於三焦,絡於心包;膀胱經屬於膀胱,絡於腎。 ?經和陽經就這樣交通相連,成為縱橫交錯的網絡。
☆永遠站在人體最前線的經筋和皮部
除了向內聯繫臟腑外,經絡向外還要聯繫經筋和皮膚,這樣氣血才能輸送到那些地方,關節才能活動,皮膚才有光澤。這些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。
十二經筋是經脈的氣血會聚在筋肉關節的部分,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,使關節活動。
十二皮部則是經脈的氣血在皮膚的分佈。皮膚是身體的最外層,也就是人體系統的第一道防火牆,可以保護機體,抵抗病邪入侵。另外,當內臟和經絡出現問題時,會在皮膚上有所反映,比如會出現皮膚變暗、沒有光澤、有色斑或者長痘。所以治療這些病症光從表面的皮膚著手是不夠的,關鍵是要調整內臟和經絡。內臟怎麼調?可以用中藥,也可以直接通過經絡調。前面我們說經絡向內與內臟聯繫,所以調整經絡的氣和血就能調整內臟的氣血,氣血正常了,皮膚自然變好了。
資料來源:人體經絡使用手冊(蕭言生)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